參考消息網9月9報道 美媒稱,在美國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抨擊北京後,高層共和黨人安排共產黨安排的中國之行。
  據美國《華盛頓時報》報道,就在美國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正式抨擊中國數周之後,共和黨著名活動家索爾·阿努濟斯懇請現任和前任官員與他一同前往北京,參加由中國政府安排的行程,此舉在共和黨內引發了巨大風暴。
  前密歇根州共和黨主席阿努濟斯對《華盛頓時報》記者說:“我沒有獲得好處,我只想去玩。”
  他的一些同僚並沒有看到樂趣,反而擔心就在上個月共和黨全國委員會全體通過一項批評中國的決議後不久,此行會傳遞混亂的信息。該決議批評中國在全球的挑釁和反美行為。
  網羅共和黨要人參加這一行程是阿努濟斯向中方提出的主意。
  阿努濟斯說:“一年多以前,我應邀參加(中國)大使舉行的一個招待會,並與他的一些工作人員討論說服共和黨領導人訪問(中國)。他們喜歡這個想法,並問我能否幫助組織,我同意了。”
  報道稱,在出現一些關於美國是否正在進入類似冷戰時代疑問的全球背景下,這一行程引發了爭論。
  令一些共和黨人惱火的還有,中國政府將這次行程稱為一次“民間”行動。
  來自俄勒岡州的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成員所羅門·岳(音)說:“我理解阿努濟斯為中國政府‘組織前任和現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成員到中國開展民間交流的願望’。”
  岳說:“但是,中國的‘民間’交流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我們寧願看到中國更加尊重國際法,在國際空域和海域減少挑釁行為。”
  報道說,長期以來,美國人一直糾結於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帶來的謎題,既對其嚴格控制的政府感到不滿,又難以抵擋其13億消費者帶來的商業誘惑。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014年8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國會眾議員舒斯特率領的議員代表團,並同他們進行對話交流。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延伸閱讀】
  境外媒體:專家稱中美關係需要“防暑降溫”
  2014-07-09 10:54:00
  參考消息網7月9日報道 境外媒體稱,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指出,從前五輪對話的經驗判斷,中美戰略層面上的分歧,從未干擾過經濟層面上的合作,而經濟合作正是兩國關係的基礎。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新華社記者王雷攝
  據臺灣“中央社”7月8日報道,他預期,本輪對話可以有效穩住中美關係,避免出現“向下循環”的惡性態勢。
  據報道,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9日將在北京舉行。美國專家分析,中美關係過去數月遭遇“逆風”,迫切需要“防暑降溫”,重回積極基調。
  美國塞頓霍爾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汪錚認為,過去數月中美兩國“逆風”不斷,在這個背景下,本次對話的時間點非常重要,對話能夠如期舉行,代表兩國都有管控分歧的誠意。
  報道說,中美關係“逆風”的背後,包括中國大陸與鄰國之間的東海與南海主權爭端及兩國網絡安全戰略互疑等。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7月8日,在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戰略對話框架下,第四次中美戰略安全對話在北京舉行。新華社發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亞洲問題專家葛來儀錶示,中美必須努力通過這次對話讓氣氛回到“奧習會”確定的積極基調上。
  她分析,這種“象徵意義”在平時也許司空見慣,但對於目前面臨困難的中美關係非常重要,有助於為解決棘手問題“打開局面”。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前美國在台協會(AIT)臺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的看法更為樂觀。他認為,隨著本輪對話的舉行和更多共識的出現,一些裂痕將會“自愈”,兩國關係下半年將重回積極軌道。
  他表示,美方強調美中已建立“非常有彈性”的關係,尋求確保兩國不搞“戰略對抗”,而是“公平和健康的競爭”。
  葛來儀認為,中美至少可以藉此次對話機會讓某些問題不繼續惡化,例如儘快推動南中國海爭議導致的緊張局勢降溫。兩國若能在對話期間就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取得新的共識,將是一項突出的經濟成果。
  另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7月8日報道,中美在北京舉行高層對話前夕,中國外交部高層官員7日呼籲美方全面客觀地看待中國,決定政策意向時不要以盟友或意識形態劃線。
  外交部部長助理鄭澤光7日評論過去一年來中美關係的發展時指出,雖然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政策取得了進展,但兩國關係因美方在有關海上爭議、網絡安全等問題上“採取了錯誤的言行,而有了消極影響”。
  據報道,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第五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於9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開幕儀式並講話。
  【延伸閱讀】
  境外媒體:中美關係複雜性堪比好萊塢“大片”
  2014-07-10 10:34:00
  參考消息網7月10日報道 境外媒體稱,分析人士認為,在近日舉行的中美高級別年度對話上,由於相互疑慮日漸加深,中美高級官員可能會發現,就兩國戰略意圖達成共識將更加困難。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9日報道,他們說,雖然兩國官員9日和10日兩天在北京舉行的戰略與經濟對話上會堅持積極的論調,但他們不會試圖去描繪一幅美好的圖景。
  報道認為,在這次對話中,美國國務卿克裡和財長雅各布·盧可能與中國副總理汪洋及國務委員楊潔篪展開激烈交鋒。
  據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6月在加利福尼亞州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晤,其間兩人承諾的事項之一是成立一個網絡安全工作組。在此後不久舉行的戰略與經濟對話上,兩國承諾增進互信。
  報道稱,在美國今年5月指控5名中國軍官侵入美國公司電腦並竊取商業機密後,設立網絡安全工作組的工作暫停。觀察家說,由於北京和華盛頓對彼此在亞太地區派駐軍事力量的做法惡語相向,兩國之間的互信進一步減少。
  據俄塔社7月9日報道,分析家認為,中美間存在一系列分歧和矛盾,雙方將在為期兩天的對話中討論它們。首先是安全領域的一系列問題,北京和華盛頓對建立亞太地區安全構架的前景看法相反,美國在該地區進行所謂的力量再平衡,並擴大了軍事存在。
  報道稱,中美對伊朗核計劃、朝鮮半島安全、東海和南海領土爭議、烏克蘭危機等問題的態度不同。網絡安全領域也有積怨:北京和華盛頓指責對方進行網絡間諜活動。
  日本《朝日新聞》7月9日稱,中美年度對話9日在北京開幕。除了安全領域的霸權爭奪外,今年兩國在經濟領域也是互相指責。能否彌補分歧,成為領導世界的“G2”能否發揮力量的試金石。
  針對中國緩慢執行市場開放政策的姿態,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不滿地說,“沒有包含美國期待的領域”。美國政府相關人士也說“要達成投資協定至少需要幾年時間”。
  報道說,美國還對老話題的人民幣匯率問題感到不滿。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急劇下跌。僅兩個月的時間,就把去年一年間升值的部分抵消掉了。
  另一方面,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7日表示,“中方也提出了各種要求。其中一個是對美國貨幣寬鬆政策的關切”,要求美聯儲在改變貨幣政策時,留意其對新興國家的影響。
  報道還說,隨著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投資增加,中國對美國當局限制企業併購和經營活動的批評近年來有所增多。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7月9日援引路透社的報道說,9日在北京舉行的年度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網絡間諜和黑客威脅、中美雙邊貿易協定和人民幣匯率問題及中日、中越和中菲島礁主權爭議都將成為爭論話題。
  報道援引一位美國官員的話說,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好比好萊塢電影大片,不能看做是一張靜止的圖片。
  【延伸閱讀】
  港報:“新型”中美關係需剋服五大障礙
  2014-01-09 07:59:00
  參考消息網1月9日報道 香港亞洲時報在線1月7日發表題為《“新型”美中關係前途未卜》的文章,作者為美國州立波特蘭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梅爾·格托夫。文章指出,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6月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時主張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帶來關於中美關係前途的重要疑問。
  文章稱,錶面上,兩位領導人似乎意見一致。9月份二十國集團在聖彼得堡舉行會議時,奧巴馬談及習近平提出的新模式時說:“我們一致同意在實際合作、建設性對待兩國分歧的基礎上繼續構建一種全新的大國關係模式。”但他同時強調中美之間仍有“重大分歧和緊張氣氛源頭”。
  文章認為,奧巴馬在理論上贊同建立“新型”關係,但似乎希望先看到實際結果再真正接受。儘管中美兩國間交往頻繁、相互依賴,儘管大多數中國和美國分析人士都相信兩國關係至關重要,但新型關係仍遙不可及,根本原因在於互不信任。而在不信任情緒背後隱藏著兩國不同的自我認知和國際地位所造成的全球視角巨大差異。
  文章稱,中國認為它已經成為一個大國,希望得到相應的對待。它不想要“兩國集團”(G2)——與美國共同管理世界事務。但中國人的確要求磋商與協作,也就是中國前國務委員戴秉國所說的“兩國協調”(C2)。
  文章指出,“兩國協調”至少有五個障礙。
  一是彼此對國際責任不同的看法。2005年,時任小布什政府副國務卿的羅伯特·佐利克建議中國成為國際體系中“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中國領導人和外交政策專家則喜歡稱中國為負責任的大國。他們表示,中國的和平發展政策將打破崛起中國家向主導力量爭奪最高地位的模式。他們質問,美國單方面干預中東和中亞局勢、在與朝鮮(最近還與伊朗)的談判中態度強硬、未能管理好本國的金融,它能談什麼全球責任?
  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第二個、大概是最重要的一個絆腳石是中美兩國的不同自我認知。
  第三個障礙是冷戰殘留影響。中國分析人士經常指摘美國的“冷戰思維”從根本上妨礙了關係改善。
  第四,兩國之間仍有很多溝通方面的問題。前面已經提到了對國際“責任”的定義,此外,“遏制”、“霸權”、“合作”和“磋商”都充滿了政治上的歧義。
  中美關係的第五個障礙是軍事力量不平衡。雖然有些美國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軍事能力方面正趕超美國,但事實上,幾乎從每一個軍事力量指標來看,美國都遙遙領先於中國。
  因此,談論“新型大國關係”為時尚早。現如今,沒有哪位美國領導人會打算與中國共享領導權,因為那等於承認美國領導亞洲、太平洋和全世界的時代結束了。
  中美關係的歷史表明,如果它是積極的、雙贏的,那麼對東北亞地區安全狀況的影響也會是積極的。於是人們要問:中美兩國能採取哪些措施來減少緊張、增強信任和擴大合作基礎呢?
  首先,美國的軍事規劃應當改變。美軍重心向亞洲轉移的“再平衡”和致力於“海空一體戰計劃”的做法顯然是針對五角大樓所稱的中國大陸對台“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作者認為,很難看出新的美軍部署會有益於韓國、澳大利亞、日本或東盟在與中國保持積極關係方面的長遠利益。
  其次,中美兩國應當牽頭為東北亞建立一個新的安全對話機制。
  再次,建立一套能防止危險對抗事件的中美行為規範會大有裨益。
  文章指出,人們常問,21世紀會不會屬於中國或美國?這個問題其實問得不對。正確的問法是,世界領導人怎麼才能構建一個合理有效的合作性安全框架為解決最嚴重的人類安全問題奠定基礎?假如中美兩國能就合作性安全達成共識,那它們就都能夠自稱負責任的大國。  (原標題:華盛頓時報:美共和黨高層赴華交流遭質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f02afjad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